【全球报资讯】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丨《幸福的方法》

【九吉读书笔记】

获得幸福,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,这让我们殊途同归。


(资料图片)

困境之中蕴藏机遇。

我开始对一个问题非常着迷 :如何才能得到持久的幸福 ?我不断找寻答案——我观察谁看起来比较幸福 ,然后向他们请教幸福的原因;我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与幸福有关的书籍——从亚里士多德到孔子 ,从古代哲学到现代心理学 ,从学术研究到自我激励等方面的书籍。

♥为了让自己用一种更为正式的形式寻找幸福的答案,我决定在大学里主修哲学和心理学 。在那里,我认识了许多杰出的人士,包括作家 、思想家 、艺术家 、教授等 ,他们和我一样都在试图理解幸福这个“大问题”。我开始边阅读边思考,聆听有关内在动机 和创造性的讲 座,阅读柏拉图关于“美好 ”的理论以及爱默生关于“完整内心 ”的看法。所有这些给了我一个新视角,让我对生命和身边的种种事物有了更深切的体会。

我发现并不是只有我这样,我周围的大部分同学都生活得不开心 ,他们沮丧、压力重重。可是他们似乎并不在乎,他们只是在努力地追求好成绩、苦练成为出色的运动员 ,或是为了显赫的地位而奋斗 ,但 在追求和达成这些目标的过程中,他们很少能体会到发自内心的快乐。

虽然在离校后他们的目标改变了 (比如以往是追求好成绩,现在是追求高薪和晋升 ),他 们的生活态度却没有丝毫改变。就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了一点 ,那就是 “要成功就必须以经 历痛苦作为代价”。难道真如梭罗所观察到的——大部分人是在“平静的绝望 ”中生活?就算如此,我也无法接受这种 “令人沮丧的状况就是生活的必然 ”的说法。我继续提出了下面的问题:我该如何同时获得成功和幸福?怎样平衡成就和幸福?是否可能打破“不劳则无获”的传统观念?

后来我明白了,要想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,就必须首先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

人们都会讨论幸福 ,都感受过幸福 ,但却缺少一个完美的定义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它。英文“幸福”(happiness)一词源于冰岛语里的happ,其意思为运气或是机会。happ同时 也是 “偶然 ”(happenstance)这个词的来源 。我可不想凭着运气去获得幸福,因此我决定寻找并理解它的真意

反思:你会怎样定义幸福?幸福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?

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无可回避的痛苦,以及很多内在与外部的障碍影响我们获得幸福 ,并非仅靠读一本书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。但是 ,更好地理解幸福的真谛,并将本书中的一些方法应用在日常生活中,的确可以帮助大多数人更加幸福。

我常常会问自己:“我幸福吗 ?”当然 ,别人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。花了很长时间我才发现,这个问题虽然很重要,但意义并不大。

“我是否幸福 ”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:要么幸福 ,要么不幸福 。在这种理解中,幸福成为一个终点 ,一旦达到,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 。实际上这个终点 并不存在,对这一误解的执着只能导致不满和挫败感。

与其因为还没有达到幸福的境界而垂头丧气,与其浪费力气苦思冥想自己到底有多幸福 ,不如认真地去体会和挖掘幸福这一无穷无尽的宝藏 ,同时去争取得到更多。要记得 ,“让自己更幸福 ”应该是我们终生追求的目标。

我们都知道 ,改变是困难的。大量研究指出,学习新模式、采用新习惯或者打破旧习惯 ,比我们预想的要困难得多,所以绝大多数个人和组织所尝试的改变都以失败告终。事实证明 ,在履行承诺的时候,即使这些承诺对我们是有益的,但仅仅依靠自律也远远不够,这就是大多数新年计划最后都会落空的原因。

什么样的习惯 能让你更幸福呢 ?你希望生活发生怎样的改变?比如,每周运动3次,每天早上冥想15分钟,每个月看两场电影,与伴侣每个星期二出去 约会,隔天阅读一些有趣的读物 ,等等 。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,一两个足矣;另外,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,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 。

人们常常抵制建立习惯性行为的原因,往往是觉得它们会限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。特别是在需要与他人互动的事情上,比如安排固定的时间和伴侣约会;或是规律性地从事创造性的艺术活动,比如绘画,这些似乎都让我们觉得受到了限制。事实上,如果我们不把一些活动变为习惯和规律,无论是去健身房运动、和家人相聚,或是阅读,结果往往不是自然 而为,而是让我们被动地生活(任凭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被他人的需要所占用)。在有规划、有规律的生活中,我们可以妥善地安排时间,为更好地发掘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供时间保证。更重要的是 ,我们可以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 为完美地结 合起来 ,比如 在设定 的约会时间,我们可以随意地选择约会的地点 。最具创意的人们 (像艺术家 、商人或是家长 )都有他们自己的日常习惯,这使得他们更有自主性,能够更自由地发挥创意。

表达感恩 :每天记下5件值得感恩的事

每晚在入睡前,写下5件让你因感恩而快乐的事情。这些事情可大可小 ,从一顿美食到与一个好友的畅谈,从日常工作任务到一个有意思的想法,你都可以写下来。如果每天都做的话,你可能会重复地列出一些事情,这很好;重点是,在重复之余,为了让你的情感体验保持新鲜,请在每一次把它们写下来的同时 ,去想象当时的体验和感受。当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,我们会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刻,而不会把它们当成是理所当然。

你可以自己做这个练习,也可以与你所爱的人一起完成,比如爱人、子女或者是父母、兄弟姐妹 。共同表达对生活的感恩可以让彼此间的关系更加亲密、和谐。

自然界给了每一个人幸福的机会,人们都知道 ,却不知如何得到它。

四种汉堡模型,四种人生模式

第一种,汉堡是我最先拿起来的汉堡,它虽然口味诱人 ,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。吃它等于享受现在的快乐,却为未来埋下了痛苦。为及时享乐而出卖未来的幸福人生,这样的人可以被 称为“享乐主义型”。“享乐主义型”的格言 就是 “及时行乐,逃避痛苦”,他们注重的是眼前的快乐,却忽视了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任何负面后果。

第二种,汉堡虽然口味很差,可里面全是蔬菜和有机食物 ,食用这类汉堡可以确保日后的健康,但却让食用者吃得很痛苦。这类人与“享乐主义型”相反,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,承受着现在的痛苦。我称这类人为“忙碌奔波型”。这种人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,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。

第三种,汉堡最糟糕 ,既不好吃也不健康,如果吃了它 ,不但现在无法享受美味,日后还会影响健康。与此类似,有一种人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 ,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,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。我称其为“虚无主义型”。上述三种类型并不是我们全部的选择。会不会还有一种汉堡,与第一种一样好吃 ,并且与第二种一样健康呢 ?会不会有一种能平衡当下及未来益处的汉堡呢?

第四种,汉堡就是 “感悟幸福型”汉堡。生活幸福的人 ,不但能够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,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,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。

图2–1 解释了四种类型在现在和未来的获益情况。纵轴代表未来 ,向上为正面影响,向下为负面影响。横轴代表现在,向右为正面影响,向左为负面影响

为何有这么多“忙碌奔波型”的人 呢 ?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文化造就了这种信念 :如果 成绩全优,家长就会给我们奖励 ;如果工作表现好 ,就会得到奖金 。我们习惯了去关注更 远大的目标 ,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,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。我们从不会因为享受过程 而得到奖励 ,我们认为能否达到目标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。社会只褒奖成功的人,而不是正在努力的人——只看结果,而无视过程。一旦达到目标之后,我们经常会把放松的心情解释成幸福 ,好像工作越艰难,成功后幸福感就越强。因此,当我们拥有这种错觉时 ,就不由自主地对这种生活方式屈服了 。不可否认,这种解脱让我们感到真实的快乐,但是它绝不等同于幸福。

这种幸福可被称为“幸福的假象”,它们来自于压力和焦虑的消除,无法长久维持,因为它本身就是与负面情绪共生的。这就好比一个人头痛好了之后,他会为头不痛了而高兴。然而,由于这种喜悦来自于痛苦的前因,当痛楚消散 ,我们很快就会把健康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事,病愈的喜悦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。“忙碌奔波型”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 ,坚信目标 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 ,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

“享乐主义型”的人总是在寻找快乐并且逃避痛苦。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 ,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 。他们认为,充实的生活就是不断地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 。眼前的事只要能让自己开心,就值得去做,等找到下一个更刺激的乐子 再说。他们在爱情和友情方面精力旺盛,但新鲜劲儿一过,他们就开始物色下一段感情 。由于享乐主义者只看重眼前,短暂的快乐有时 会让他们失去理智 。如果 吸,毒能带来快感,他就会去 吸,毒;如果工作辛苦,他就会逃避。

“虚无主义型”的人是指那些已经放弃追求幸福 的人 ,他们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。如 果 “忙碌奔波型”代表为了未来而活,“享乐主义型”代表为了现在而活,“虚无主义型”则代表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,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。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 将这种心态称为“习得性无 助”

人非常容易陷入“习得性无助”的状态中。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,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,甚至感到绝望。

“忙碌奔波型”、“享乐主义型”和“虚无主义型”的人都犯了同一种错误,那就是坚持自己对于幸福 的偏见。“忙碌奔波型”信奉的是 “实现谬论 ”,即认为只有在实现一个有价值的目标后,才可以得到幸福 。“享乐主义型”的问题在于“快乐至上”,认为只要不断地享受短暂的快乐,就算没有实现目标 ,也可以得到幸福 。至于“虚无主义型”本身就是一种谬论 ,是对 现实状况的完全误读,认 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无法得到幸福 。这种类型的人最可怜,因为他们连前两种谬论中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。

有一点要切记 :如果企图永远幸福 ,可能只会导致失败与失望 。并不是每一件事都可以同时为我们带来当下与未来的幸福 。有些时候,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,去换取目标 的实现,有些平淡或琐碎的付出是无法避免的。

其实,享乐主义也有一定的好处,只要它不带来任何负面的结果 ,有时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幸福上,也可以让自己放松 ,产生焕然一新的感觉。只要是适度的,有时放松一下自己,什么也不想 ,投入自己的爱好中,可以让我们更幸福。

“忙碌奔 波型”的错 误观念在于,只有成功本身可以为他们带来快乐,他 们 感 觉不到过程的重要性。“享乐主义型”则错误地认 为,只有过程是重要的。“虚无主义型”同时 放弃了 过程和结果 ,他们对生活已经麻木无感了。“忙碌奔 波型”是未来的奴隶,“享 乐主义型”是现在的奴隶,而“虚无主义型”则是过去的奴隶。

真正能够持续的幸福感 ,需要我们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快乐地努力与奋斗 。幸福不是 拼命爬到山顶,也不是 在山下漫无目的地游逛,幸福是向山顶努力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。

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必须明白,追求物质享受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,他们的总体生活品质甚至比那些从未企图追求物质的人们还要低。

当我们的目标是追求意义和快乐,而不是如何赚更多钱或是更大的名声时 ,我们自然可以从人生旅途里获得更多。当今社会的一个现象就是 ,由于普遍受到“物质至上”观念的影响,太多人在自问时都问错了方向:学生们想的是怎么才能从学校里获得更多日后可以赚大钱的知识;选择工作时,人们的重点只是放在薪水的多少以及升职的可能性上面。如此,也难怪压力指数会不停地上升了。

对幸福的理解引导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:“什么才能使我快乐?”其重点是找出三个中心 :“什么对我有意义”、“什么能带给我快乐”、“我的优势是什么”。幸福就是问自己“我的使命是什么”,并且发掘我们在学校里、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想要做的事。当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时,我们获得终极财富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了

如果大部分人可以将 “物质至上”观念转变为“幸福至上”观念 ,那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?首先,嫉妒感在个人和社会层面将会大幅度下降

更广泛地说,如果 “幸福革命”获得成功,那么个人及世界的纷争将会减少很多。战争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土地、石油、黄金或是其他物质财富 ,这些发动战争的国家领袖误解了一点 ,那就是误认为他们国家的(以及他们自己的)终极财富是物质上的富裕。对“物质至上”的坚持,的确会带来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纷争

“幸福革命”不需要外在的改变,它是一场全程内在的革命。它不需要几百万人为它抛头颅、洒热血 ,而是一场理念革命,使自己能够摆脱物质的迷惑,追求真正的终极财富。

“幸福革命”是 指创造出一个新社会——一个广泛的改变,使整个社会对每个人的存在都有更高 、更清醒的认识,即幸福至上。如果有更多的人能意识到幸福不是一个“零和游戏”,意 识到追求幸福并不会引起纷争 ,意识到追求幸福以及帮助他人其实是相辅相成的事,那么,当“幸福革命”成功时 ,我们所看到的将不止是一个更幸福的社会,而且是一个更和谐、更仁爱的社会。

对他人的行为感到生气不是错误的,是自然的,它甚至是一种正确的感觉。比如说,当我们的国家或家园遭到攻击时 ,有时一味地去争取和平是没有用的。但在大部分情况下,人 们真的可以放下对家人 、朋友或是其他任何人一些不必要的愤怒或是仇恨 ,用更为妥善的方法解决冲突。

无论我们是决定原谅还是继续追究,重点是要以幸福为衡量标准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们所要 问的问题是 :“怎样做才能带给我更大的幸福感?

欲变世界,先变其身。

一般人对幸福的一个误解是 ,他们总觉得某一样东西可以最终改变他们的幸福感 ,比如 说一本书或是一位老师、一个梦中情人 、某件事情的成功、一个奖品或一个伟大的发现。当然 ,以上事情确实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快 乐,但它们都不是永久的。如果相信这些神 话,只会导致失望 。任何幸福的生活绝不是源于某一件重大的事情 ,幸福的生活是累积而成的,无论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 历还是点点滴滴的瞬间。

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,想要发挥追求终极财富的潜力,我们 首先应当接纳 “活在当下”的理念 ,也就是 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,那些普通 、平常的小事,比如我们可以从与亲人 相处、学习新知识以及工作任务中获得意义与快乐。日常生活中这些快乐的事情越多,我们自然就会更幸福。从现在开始!

幸福是生命本身的意图和意义,是人类存在的目标和终点。

将要直面的,与已成过往的,较之深埋于我们内心的,皆为微末。

在一个惬意的环境中被动地生活所感受到的快乐,远远比不上那种有激情地投入到有价值的活动中,以及为目标而奋斗所能体验到的满足感。

教育是获得幸福的最好机会

品味辛勤劳作的快乐

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须学会分享 ,幸福是一对双胞胎。

不要问这个世界需要什么,而要问问什么会令你满足,并且为之做点什么吧!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的,正是你为之付出的

竭尽所能让快乐与热情的时刻充满你的生命,从一次小小的体验开始

幸福只能靠自己

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他们认定自己有多幸福 ,就有多幸福。

如果我们能在80岁的时候出生,然后慢慢走向18岁,那生活将会幸福无比。

金子般的美妙时光曾在生命中荡漾 ,我们却视而不见,任凭沙石掩埋;天使曾降临我们身边 ,我们却浑然不觉,唯有她离去时才恍然醒悟。

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必须明白,追求物质享受无法带来真正的幸福 ,他们的总体生活品质甚至比那些从未企图追求物质的人们还要低。

【书名】幸福的方法

【作者】泰勒•本-沙哈尔 【出版社】中信出版社 2013年出版【副标题】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幸福课【原作名】Happier: 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

♥️谢谢你♥️我爱你♥️感恩你♥️

关键词:

上一篇:环球今亮点!六一儿童节文案朋友圈可爱句子_六一儿童节文案朋友圈可爱句子集锦
下一篇:最后一页
热门推荐